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硅谷事件仍在發酵,瑞信“史詩級”大幅收跌再度令市場恐慌升級。因其在周二公布的財報中披露存在“重大缺陷”,預計2022年虧損73億瑞士法郎,緊接硅谷銀行事件后,瑞信信貸再度引發市場大幅波動。市場預計,瑞士信貸將可能是下一個倒下的銀行,而作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瑞信的倒下,將成為“雷曼時刻”。
瑞信銀行面臨的問題由來已久
“目前來看,美國銀行業的問題更多限定在面向科技創業公司的部分地區性銀行中。”方正中期期貨宏觀與大類資產配置中心總監李彥森表示,歐洲銀行中瑞信銀行等所面臨的問題是由來已久,背后根本原因也并非與硅谷銀行一致。
對此,海通期貨宏觀研究負責人顧佳男認為,雖然瑞信事件所反映的是其自身的經營損失,但從宏觀角度上來看,隨著美十債收益率從疫情爆發時的0.7%大幅上升至最近的4%左右,期限利差大幅轉負。對于銀行這類借短放長依靠期限利差盈利的機構,賬面將有大幅虧損。截至2022年四季度美國銀行業未實現損失記錄6204億美元,加息前僅為80億美元。一旦部分賬面虧損轉換為當年損益,就會容易引發市場大幅波動。
相對而言,瑞信更多的還是個案問題。據南華期貨研究院宏觀外匯分析師戴朝勝介紹,瑞信去年10月就已經引起市場關注了,這幾年它因為內控問題被諸多詬病。包括這次,其實源頭也是美國證監會(SEC)官員詢問瑞信對自身 2019—2020 年現金流量表的修訂以及相關控制措施,同時瑞信自己在2021年和2022年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方面發現了重大缺陷,審計機構普華永道也給予了否定意見。從目前CDS的表現來看,風險情緒并未傳導至其他銀行。
“從歷史經驗來看,當美國系統內銀行出現問題,整個美國金融體系可能會收縮對于海外商業銀行的存款和信貸敞口,這個階段往往在美債收益率回落的同時出現美元的反彈,反映的是美元的收縮開始對于歐洲產生相對更大的壓力,美債和黃金受到追捧的同時,歐洲的風險資產和全球的大宗商品承受了壓力。”國投安信期貨宏觀首席分析師李而實表示。
對于瑞信這種銀行的困境而言,需要兩個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歐洲央行提供流動性的支撐,另一方面需要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邊際變化。
在李而實看來,美歐央行間存在貨幣互換協議,也到了一個美國如何和歐央行進行合作的階段。“整體來看,Risk-off有一定慣性,但近期美國的零售數據環比增長有明顯回落,反映經濟雖然反彈但并非強勁。”
中央銀行反應迅速
顧佳男認為,在收益率大幅上升的背景下,硅谷銀行、瑞信銀行的“暴雷”只會是開始。“但相較于2008年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那時,現在的中央銀行的反應速度和機制不可謂之不快。”他稱。
記者了解到,硅谷銀行破產后,美聯儲立即創建了銀行期限資金計劃(BTFP),為符合條件的儲蓄機構提供最長1年期的貸款支持。
“這項政策通俗點說就是允許金融機構把手上浮虧的資產(例如國債)以面值抵押給央行,這樣會大幅提升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健康度,降低市場波動。”顧佳男說。
而歐洲也同樣反應迅速。瑞士央行(SNB)和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表示,如有必要,瑞士央行將為瑞士信貸提供流動性。
“在如此迅速和有力的央行支持下,短期內,此類風險事件很難連鎖反應變成流動性危機。”顧佳男表示,盡管瑞信、硅谷銀行事件較難演變成大規模流動性危機,但是此類風險事件依然會影響儲戶、投資者的信心,也會影響機構對于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從而降低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市場對于衰退的預期有所抬升。
目前來看,銀行連續“暴雷”是“沖擊”而非典型的“金融危機”的概率更高。在李而實看來,此類事件直接演化成美國本土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倒閉的概率目前來看并不高。
“在歐美各大銀行持續高強度加息下,在高利率環境下,之前隱藏的問題更容易浮出水面。而且事件發生后,情緒容易過度演繹,導致暴漲暴跌,極大地抬高波動率,這個時候交易者更要注意風險度的把控。”戴朝勝表示。
盡管本周以來海外市場“黑天鵝”事件的頻出以及市場中對于“金融危機”的言論不斷,但在戴朝勝看來,還沒到”金融危機“的地步,跟2008年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2008是有系統性風險的金融機構倒臺,現在SVB只是區域性影響大,雖然瑞士信貸是系統重要性銀行,但因為有了2008年的經驗,所以政策端的操作完全不一樣,肯定會大力救助。”戴朝勝稱。
“當前,大型銀行的負債端依然穩定,一旦有一些流動性的問題從美聯儲獲得流動性的機制較為順暢,重點還是看美歐央行的聯合應對。”李而實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黑天鵝事件仍處于“偶發”階段,典型的金融危機尚未開始,美聯儲尚未停止緊縮的情況下,未來仍有持續的、較高的風險。
三條邏輯線影響大宗商品走勢
本周,受到高漲的避險情緒影響,資本市場價格周內多數走弱,商品市場在周三晚間和周四跌幅較大。
對此,李彥森解釋說,歐美銀行接連爆雷,引發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主要通過三條邏輯線展開影響。
“一是,市場避險情緒的急轉直下,令短期內美股、美債、美指等大幅波動,風險資產全面走弱,大宗商品市場也會受到類似的利空影響,這一影響已經開始體現,并且未來仍有潛在的突發利空風險。二是,一旦危機影響放大形成系統性風險,美聯儲以及其他央行被迫改變貨幣政策路徑,由緊縮轉向寬松,則商品市場受到的壓力將會減小,股市、債券等品種受到利好影響更多。三是,金融危機擴散到實體經濟,將對總需求帶來負面影響,從供需層面打擊大宗商品價格,直到經濟觸底反彈后商品價格才可能完成探底。”李彥森稱。
在顧佳男看來,短期內,資本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會有價值中樞下行的動力。但金融往實體的傳導需要時間的沉淀,短期美國經濟基本面依舊有韌性,除非爆發新的黑天鵝事件,否則即使市場下跌,幅度也會可控。中期走勢依舊要回到基本面數據的跟蹤上。此外,下周美聯儲議息會議對金融風險的表態將是近期最重要的事件,若鮑威爾發出了寬松的言論,風險資產短期或將迎來一波反彈。
在南華期貨研究院有色金屬研究總監夏瑩瑩看來,歐美銀行事件對大宗商品后續影響,還需依據歐美銀行業危機的擴散程度,以及是否有更大的雷爆出而定。
“目前美聯儲已出臺BTSP計劃托底美銀行業,瑞士央行亦表態向瑞信提供流動性,皆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恐慌。”夏瑩瑩表示,短期來看,避險情緒或將逐漸降溫,前期漲跌有望得到一定修復。長線看,美聯儲量化寬松到加速緊縮的高強度貨幣政策操作,使市場各項風險不斷擴大,全球金融市場仍岌岌可危。
在光大期貨宏觀分析師于潔看來,后期,一方面避險情緒升溫,另一方面,從實際利率框架來看,風險事件或使得美債利率筑頂,疊加通脹相對堅挺,黃金仍有上行空間。“對國內品種來講,更重要的是春節后的復蘇節奏。1—2月經濟數據確認經濟持續修復,高頻的投資相關行業復工斜率邊際走強,黑色等品種或仍受益于經濟復蘇帶來的需求改善。”于潔說。
“就資產配置而言,此次銀行風險事件是對去年10月美十債4.2%頂部的再次確認,既對宏觀周期從貨幣緊縮周期往寬松周期轉向的拐點確認。在此背景下,多美債將會是今年把握最大的一個投資機會。”顧佳男稱,對于黃金而言,去年10月的底就是此輪貨幣政策緊縮周期中黃金的大底,從那之后貴金屬一直有配置價值,但主升浪或需要等到年中貨幣政策接近轉向的時點。“近期的銀行風險事件或讓貨幣政策轉向時點提前到來,當下貴金屬依舊值得買入。”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