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宗商品整體偏弱,波動性位于高位,看漲情緒有所消散,文華商品指數振蕩走低。
“當前,大宗商品市場處于國內弱現實、強預期,國際強現實、弱預期的博弈中,加之中美貨幣政策背離,市場整體情緒波動較為明顯,風險情緒往往容易快速轉向,交易的連續性受到影響?!毙潞谪浉笨偨浝砝顝姳硎?。
在美國通脹緩解的背景下,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會為商品市場帶來什么樣的方向驅動呢?對此,李強表示,雖然美國通脹明顯回落,美聯儲加息節奏放緩,但由于美國經濟仍顯韌性,就業市場緊俏,所以當前美聯儲貨幣政策還只是體現在邊際轉向上,即只是加息力度減弱,尚未到降息的階段。全球仍將處于高利率狀態,因此像2020、2021年因流動性泛濫導致的商品系統性大牛市或難以見到。
“中短期來看,美聯儲加息節奏的放緩對大宗商品價格有一定利多支持,但商品價格上漲仍需消費改善的驅動,由于中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處于不同的經濟周期中,因此2023年中國消費恢復對于全球消費增長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要關注,西方國家經濟走弱是否會形成系統性風險?!崩顝娬J為。
在光大期貨宏觀分析師于潔看來,美聯儲加息放緩,一方面衰退預期消減、需求預期回升;另一方面美元指數上行壓力料將緩解,對大宗商品價格形成利好。但是從基本面差異來看,美元指數仍難言到頂。在IMF最新預測中,2023年海外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普遍下調,歐元區和英國經濟降幅最明顯,由于能源價格飆升和地緣沖突導致衰退預期最為強烈。并且歐元是美元指數權重最大的貨幣,歐洲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歐元貶值也會助推美元指數走強,而美元上行對大宗商品價格反彈有不利影響。
“事實上,大宗商品市場當前基本面和2021年、2022年上半年比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之前我們看到一些熱門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甚至國際市場發生逼倉情況,主要體現的就是供應鏈不暢,需求端恢復但是供給端沒有恢復,短期大宗商品供不應求引起價格暴漲。在這個階段,投資者交易的其實是高需求、低供給下的牛市行情,但是在今年下半年,原油和銅這類熱門大宗商品,價格都出現明顯下跌,主要反應兩個基本面:一是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的背景下,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增加;二是國內疫情反復,市場認為需求端不振,外加供給端逐步恢復,供應鏈也在恢復,所以供需矛盾被打破,大宗商品價格自然下跌?!辈澈F谪洷本I業部負責人朱琳表示。
在朱琳看來,未來兩個季度甚至更長時間需求放緩仍會持續存在。“我們都知道,這次美聯儲加息的利率水平很高,然后并不會馬上降息,所以全球在未來一年可能都會持續面臨高利率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下游需求一定會被拖累,所以大宗商品行情明年整體會偏弱。具體來看,海外加息維持高利率,國內疫情管控放開,和海外需求有緊密關聯的大宗商品,比如天然氣、原油,都會維持較弱的走勢;與中國強相關的產品,比如銅,可能會偏強。總之,明年大宗商品整體上不太會出現一個牛市,大家還是圍繞需求端進行交易。”他進一步解釋說。
有分析認為,隨著歐美央行繼續收緊貨幣政策以對抗通脹,全球經濟注定在2023年疲軟,但是否會陷入全面衰退仍不確定,這種疑慮重重的不確定性將為大宗商品前景制造阻礙。對此,于潔認為,通脹不降加息不止仍然是海外宏觀重要的風險點。美聯儲希望通過金融環境收緊來使得總需求下降,進而遏制通脹,但是美國通脹的粘性不是收緊需求能解決的。無論是通脹見頂還是通脹沖高導致美聯儲激進加息,帶來的結果都是需求走弱,美國增長壓力開始凸顯,大宗商品價格面臨一定壓力。
“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方面,我并不看好會很快出現轉向。12月的利率會議上,美聯儲不僅上調明年加息的終值利率水平到5.1%附近(之前預計是4.6%),還把降息時間推遲到2024年。預計明年一整年,美聯儲利率水平都將維持在高位,對經濟的影響還是很大。正常的經濟體不可能在利率5%的水平上一直健康地運轉,中間肯定會看到衰退出現。雖然美國可能是淺衰退,也就是市場經常談論的軟著陸,但歐洲也是高利率,歐洲的健康程度不比美國,所以明年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會或多或少出現衰退,無非是美國衰退程度淺,歐洲韓國程度深。在這種衰退預期下,大宗商品需求端難以提振,利率對明年大宗商品市場的沖擊還是比較明顯?!敝炝毡硎尽?/span>
在李強看來,2022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歐美兩大經濟體的通脹持續走高,美聯儲以及歐央行開啟鷹派加息進程,持續的高利率以及此前刺激經濟政策的消退對經濟的負反饋開始顯現,美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顯示出疲態,歐美兩大經濟體陷入衰退成了大概率事件。
“歐美經濟衰退對于大宗商品消費會形成較為明顯的沖擊。不過,2023年中國與歐美處于不同的經濟周期中,考慮到中國制造業和大宗消費的體量,中國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會抵消西方國家消費衰減。如果不考慮全球出現系統性風險,中、西此消彼長的經濟差異會帶來商品的波動和分化,受中國消費影響較大和中國定價權重較大的商品值得關注,也需要關注由于經濟差異帶來的內外價差修復的機會。”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