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了《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著重介紹了2021年以來中國在地質礦產調查評價、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山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建設等方面的新進展,礦產資源政策法規的新變化,礦產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新舉措,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新動態,以及“一帶一路”國際地質礦產合作的新成果。本年度《報告》還設置了專欄,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礦產資源領域的工作成就。
鐵礦等領域固定資產投資穩步提高
根據《報告》,2021年我國鐵礦石儲量為161.24億噸。從鐵礦石儲量分布來看,鐵礦石分布前3位的省份是遼寧省、四川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從地址勘探投入情況來看,2021年,全國非油氣礦產地址勘察投入資金合計達到85.85億元,同比增長4.1%;鉆探工作量達到637萬米,同比增長20.6%。其中,鐵礦勘探資金達到4.34億元,同比增長75%;鉆探工作量達到35萬米,同比增長75%。
2021年,我國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由降轉增,同比增速為10.9%,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6.0個百分點。在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中,煤炭、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11.1%、26.9%和1.9%,已經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4.2%,但比2019年下降約1/3;非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6.9%,保持增長勢頭。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環比增長0.36%。1月—8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5.8%,比1月—7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采礦業1月—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9%,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5.1%,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0.9%。采礦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2.7%,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33.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下降0.5%。
2021年,我國鐵礦石產量為9.8億噸,比上年增長9.4%,表觀消費量(國內產量+凈進口量)達15.2億噸(60%品位標礦);粗鋼產量為10.35億噸,同比下降2.8%。
礦產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取得積極成效
《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取得積極成效。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通過系列措施,推進我國礦產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一是出臺了《關于推進礦產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意見》,將節約與高效利用的要求貫穿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全過程。二是初步建立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三是陸續發布了124種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最低指標,實現了在產礦山所涉及礦種全覆蓋的目標,構建起我國礦產資源完整的“三率”指標體系。四是制定發布了《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目錄(2019年版)》和《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目錄(2022年版)》,積極推動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轉化,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
礦山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扎實推進,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礦山建設從倡議探索到試點示范,再到上下聯動推進,成為推動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平臺和生動實踐。2018年,我國發布了有色金屬、煤炭等9個行業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規范,開展全國綠色礦山遴選工作,目前共建設1100多家國家級綠色礦山,創建50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綠色礦山建設在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生態修復治理、構建礦區社區和諧關系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成為礦業領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地質資料資源持續豐富,社會化服務深入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成果顯著,地質資料匯交率從2012年的32%提高到2021年的91%;全國館藏量已超過3000萬件,實物巖心超過450萬延米;油氣地質資料完成補交358萬件;通過完成1041萬件歷史存量紙質地質資料的數字化工作,實現了館藏資料全部數字化;建立了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統一的管理服務平臺,全流程在線監管匯交信息并及時提供政務服務;2021年提供到館和網絡瀏覽服務超1500萬件次。同時,積極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保障資源安全、各類規劃編制、生態修復、抗震救災等提供專題服務。
礦產資源領域科技成果顯著,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21年,我國積極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實施,產出了一批重要成果;發布實施了地質礦產領域國家標準8項、行業標準115項。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方面,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獲批建設,另建有國家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平臺方面,在礦產資源領域布局建設了40個重點實驗室、24個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和38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研究領域涵蓋了地質礦產調查評價、礦產資源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山生態修復等。相關科技創新平臺在超導時域地空電磁探測、陸海統籌實時監測及安全預警體系、關鍵金屬礦石標準物質及分析測試標準、陸相頁巖油氣形成機制等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果。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