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11月30日召開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介紹,自2017年國務院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海關總署等14個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推進改革落地見效,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2020年底前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勝利在望。
隨著2021年中國全面禁止固體廢物進口,之前有進口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將聚焦國內市場,固廢加工利用產業迎來風口。
引導企業布局國內廢品回收渠道
生態環境部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全國固體廢物進口量分別為4227萬噸、2263萬噸和1348萬噸,與改革前2016年的4655萬噸相比,分別減少9.2%、51.4%和71%。截至2020年11月15日,全國固體廢物進口總量為718萬噸,同比減少41%。
新修訂的固廢法9月1日起實施,明確規定“國家逐步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今年按計劃已辦理13批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全年審批工作已結束。11月24日,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聯合發布公告,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
固體廢物全面禁止進口后,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貫徹落實好新修訂的固廢法,完善相關配套法規制度,做好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相關制度的立、廢、改工作;配合海關總署充分發揮全國打擊走私綜合治理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作用,持續開展打擊洋垃圾走私行動,依法從嚴處罰進口固體廢物等違法行為,有效切斷洋垃圾走私供需利益鏈;加大對固體廢物集散地、“散亂污”企業的清理整頓力度,加強固體廢物循環利用行業監管,依法查處固體廢物加工利用行業環境違法行為。
邱啟文介紹,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引導企業加速布局國內廢品回收的渠道,倒逼國內再生資源行業從小散亂轉為高質量發展。將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規范固體廢物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推動國內固體廢物加工利用產業發展;著力提升固體廢物利用處理設施能力建設。如生態環境部在北京等20余個省份,開展鉛蓄電池生產企業集中收集和跨區域轉運制度試點工作;布局49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支持129個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促進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強化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能力建設,推動補足處置能力缺口。
固廢環保產業迎來風口
根據邱啟文的介紹,生態環境部將以“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為引領,全力推動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探索推動國內再生資源行業向規模化高質量發展的可復制、可推廣模式。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2019年4月,生態環境部公布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分別為:廣東省深圳市、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安徽省銅陵市、山東省威海市、重慶市(主城區)、浙江省紹興市、海南省三亞市、河南省許昌市、江蘇省徐州市、遼寧省盤錦市、青海省西寧市。河北雄安新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新天津生態城、福建省光澤縣、江西省瑞金市作為特例,參照“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一并推動。
截止到目前,“11+5” 個試點城市及地區成立了以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編制了高水準的實施方案,共安排900余項任務,500余項工程項目,涉及金額投入1200余億元。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初步凝練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模式。
根據不同的地方情況,深圳市、北京經開區打造綠色產業鏈體系;銅陵市、盤錦市推出了“無廢礦山”“無廢油田”模式;徐州市、包頭市進行了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許昌市打造了“畜禽糞污—有機肥—農田”生態循環鏈條;威海市打造海洋生態立體養殖;西寧市推出了“生態牧場”模式。
邱啟文表示,全國一大批環保領軍企業積極參與試點建設,試點城市積極拓寬資金渠道,加快工程建設力度,培育固體廢物環保產業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預計到2030年,我國固體廢物分類資源化利用產值規模將達7萬億—8萬億元,帶動4000萬—5000 萬個就業崗位,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和經濟增長新動能。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與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