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供需錯配仍是鋼鐵行業面臨的痼疾,業內正在醞釀調整應對。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實施分級分類管理、低碳要求約束、行業并購重組等都是具有可行性的思路。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4年中國鋼鐵行業有7例并購事件,背后不乏強鏈補鏈、開拓新市場的市場化并購,也有著各區域內“一省一鋼企”式的整合。不過,一些企業并購后并未起到業務協同、效益優化作用,還需在并購后的融合發展上下功夫。
供需錯配難解
“我認為鋼鐵行業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供需錯配。”西本資訊研究中心主任孫輝表示。
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聯席會長、2024年度輪值會長李剛在2025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簡稱“我的鋼鐵”年會)上表示,過去4年我國鋼產量連續保持在10億噸以上的水平,而按照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常委、副會長唐祖君此前的預測,2024年全年國內鋼材表觀消費量大概率低于9億噸。
據孫輝介紹,2008年以來我國鋼鐵行業供需錯配問題就開始顯現,行業競爭激烈,盈利水平大幅下降,鋼企出現大面積虧損,行業步入“寒冬”階段。2015年,華東地區直徑為22毫米的螺紋鋼價格一路跌至1500元/噸左右,成為有統計鋼價以來歷史最低價。
鋼鐵行業走出低谷的原因之一是2015年中央層面明確,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實行淘汰“地條鋼”、去除落后產能、兼并重組等措施,鋼鐵行業一度煥發活力,眾多鋼鐵企業扭虧為盈。然而,隨著近年來房地產用鋼需求下降和制造業升級對高端鋼材的需求上升,鋼鐵行業再次面臨供需錯配、產品競爭力不足等問題。
上海鋼聯鋼材事業群分析師甘遐勇認為,目前行業存在的問題除了供過于求外,還包含行業利潤壓縮、訂單匱乏、下游需求收縮、低碳轉型挑戰大、產品結構轉型承壓等。
當前正值“冬儲”季,下游需求不振在此時尤為明顯。在甘遐勇看來,產業鏈下游主動補庫意愿較差。除前期虧損嚴重、現金流緊張等原因外,下游對2025年春季市場多數持保守觀望態度。其中,建筑業廠商主要擔心項目新開工、資金到位情況能否根本性好轉,制造業廠商則擔心國內制品出口受到擾動。除部分區域成交價較低、愿意冬儲買貨外,整體成交狀況并不活躍。
低碳要求嚴格
“每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向國家提十大政策建議,今年年底前擬提出的建議是:怎樣有好的產能退出機制?產能退出的最終目的還是推進聯合重組、‘三大改造工程’的持續推進等。”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在“我的鋼鐵”年會上說。
記者了解到,業內認為產能調整還有多條可行性思路:一是通過節能降碳等政策約束鋼鐵供給;二是對鋼鐵企業分類管理;三是通過聯合重組淘汰落后產能。
上海鋼聯鋼材首席分析師汪建華在“我的鋼鐵”年會上表示,2025年節能降碳政策、鋼鐵行業碳排放權交易、超低排放或將約束鋼鐵供給。
2024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全國80%以上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與2023年相比,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左右。2024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意見稿提出,2024年作為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首個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嚴格的低碳要求或成為不達標產能退出的篩選標準。
而較為高昂的成本或阻礙部分鋼鐵企業的低碳轉型之路。世界鋼鐵協會測算,為實現碳中和,中國鋼鐵行業需連續30年每年投資5000億元左右,相當于噸鋼產能每年需投資500元。
12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常國武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加快修訂出臺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堅持“控總量、優存量、促升級”政策導向,進一步優化完善差別化產能置換政策,促進行業組織結構、布局結構優化和“減量提質”發展;抓緊開展鋼鐵行業規范管理工作,實施分級分類管理,遴選一批引領型規范企業,引導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安全化轉型升級。
而聯合重組或是促進落后產能退出的另一方法。汪建華表示,歷史上去多余產能時期,全球鋼鐵行業并購達到了區域市場控制力增強、產能利用率大幅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提升、企業盈利改善、股價提高、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的效果。
整合強鏈補鏈
事實上,通過兼并重組來促進產能整合、加快產業發展一直是政策鼓勵的方向。早在2022年初,《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提出,鼓勵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
據記者不完全梳理,2024年中國鋼鐵行業共發生了7起并購案例,這背后的推動因素包含:“一省一鋼企”式區域內整合、細分領域“強者”強鏈補鏈、開拓新市場等。
在區域內整合方面,2024年有2例,分別為攀鋼無償獲得中鋁集團持有的中鋁沈陽有色金屬加工有限公司(簡稱“沈加”)100%國有股權、鞍鋼集團無償獲得凌源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凌鋼集團”)7%股權。
10月10日,朝陽市國資委向央企鞍鋼集團無償劃轉凌鋼集團7%股權,無償劃轉完成后,鞍鋼集團將持有凌鋼集團56%股權,成為凌鋼集團控股股東。凌鋼總部所在地凌源市由朝陽市代管,朝陽與鞍山同為遼寧省下轄市,此次股權劃轉整合了遼寧省內鋼鐵產能。據凌鋼股份披露,此次收購目的是“擬進一步深化央地合作,促進凌鋼集團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凌鋼股份披露稱,本次無償劃轉完成后,凌鋼集團能夠依靠鞍鋼集團央企資源和品牌優勢,帶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形成良好的產業集聚效應。
而攀鋼重組中鋁沈加,不僅重組了遼寧省內鋼鐵產能,還對公司產業鏈起到了補充強化作用。7月16日,中鋁沈加整合至攀鋼的產權移交簽字儀式在遼寧省沈陽市舉行,沈加成為攀鋼全資子公司。
攀鋼母公司鞍鋼集團的官網顯示,沈加整合至攀鋼,是落實國務院國資委關于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要求的具體實踐。攀鋼是國內少數具備從鈦資源到海綿鈦、鈦材及產品應用一體化產業基礎能力的企業,將通過資金支持、資源協同、產品結構調整、裝備升級等措施,推動沈加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成為攀鋼鈦金屬產業在東北的重要生產基地。
河南省鋼鐵行業也正在進行省內的整合重組。2023年3月《河南省加快鋼鐵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印發,為全省鋼鐵產業高質量發展設計了“路線圖”。方案明確,河南省將打造“1+3+5”鋼鐵產業發展格局。“1”即依托安鋼集團組建河南鋼鐵集團,深化資源整合重組,聚力打造全國一流大型鋼鐵企業,引領鋼鐵工業全產業鏈提升。
以強鏈補鏈、拓展市場為目標的市場化并購重組也不在少數。2024年4月,沙鋼股份完成收購東北特鋼集團山東鷹輪機械有限公司(簡稱“山東鷹輪”),后者本是沙鋼旗下東北特鋼參股的優質資產,沙鋼入主后持股比例為67%,成為控股股東。山東鷹輪重點生產齒輪等產品,面向新能源汽車、商用車、無人機等客戶,客戶群體也較為高端,為國內排名前列的商用車發動機廠配套,產品出口至歐美各國。
寶鋼收購寶鋼日鐵汽車板有限公司(現更名為“上海寶鋼汽車板有限公司”)50%股權、后者成為寶鋼全資子公司,寶鋼收購湖北森泰冶金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湖北森泰”)47.8%股權并增資均屬于強鏈補鏈的并購案例。公司披露稱,收購并增資湖北森泰的目的是滿足寶鋼股份硅鋼發展規劃對硅鐵原料保供及成本控制的需求,保持和提升公司戰略產品硅鋼的競爭優勢。
民營鋼企敬業集團對日鋼營口中板有限公司(簡稱“營口中板”)的并購也體現了強強聯合、鍛造細分領域長板的思路。據敬業集團官網介紹,營口中板的船板年供貨180萬噸,連續11年中厚板出口量居全國前列。敬業集團與營口中板合并后,將具有6條中厚板生產線,年產量將達到1500萬噸,成為截至目前全球最大的中厚板制造商。而敬業集團收購連云港興鑫鋼鐵有限公司,則拓展了集團的華東市場。
協同創造價值
并購并非簡單的行政合并,雙方之間實現業務協同、達到“1+1>2”的效果才符合并購的真諦。那么,上市公司并購整合后協同情況如何?
沙鋼股份在半年報中提到,公司收購山東鷹輪67%股權后已形成“優特鋼+齒輪”相結合的發展格局,2024年上半年山東鷹輪在整體生產經營上起到了增加公司收入、利潤的作用。2024年上半年山東鷹輪實現營業收入1.22億元,凈利潤0.23億元,同比上升。
此外,該公司還能享受部分稅費減免。2021年12月,山東鷹輪取得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山東省財政廳、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聯合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認定有效期3年,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截至2024年6月30日,新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處于復審階段。
不過,2024年第三季度,沙鋼股份扣非凈利潤約為-3344萬元,該項財務指標轉虧,同比下降333.77%,三季報未提到山東鷹輪的盈利情況。
再將視線放在破凈股重慶鋼鐵上。2020年12月,中國寶武入主該公司,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但自2022年起,重慶鋼鐵就開始虧損,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也均為虧損狀態。
面對重慶鋼鐵破凈問題,實控人中國寶武并未作壁上觀。中國寶武的全資子公司華寶投資有限公司計劃,自2024年7月18日起12個月內以自有資金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重慶鋼鐵A股股份,增持金額上限為3.0億元,增持金額下限為1.5億元。
寶武的支持還體現在人才和管理方面。重慶鋼鐵官網顯示,公司的9名董事會成員中,董事長王虎祥、董事孟文旺、董事林長春、董事兼董事會秘書匡云龍均具有寶武或寶鋼旗下公司工作經歷。
“公司與中國寶武之間存在業務協同,但公司設備、技術、產品等與寶鋼有較大差異。”重慶鋼鐵有關人士表示。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